贵州民族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我国学者黄凯南认为,文化生态旅游的核心是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者均衡。2014年国家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旅游发展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2017 年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发挥农业资源特色、发挥民族地区文化特色,形成“山地农业+民族茶文化+旅游”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无疑可以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范例,为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
1 贵州茶资源丰富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近几十年来,贵州将茶叶生产,销售,品牌建设作为贵州改变传统产业的五张名片之一进行打造,截止2019年茶园面积已达到700多万亩,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逐渐形成了贵州各具特色的5 大产茶区域,既黔中、黔南高档名优茶产业带;黔东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黔北锌硒优质绿茶产业带;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黔西南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产业带,资源丰富,种植分布广泛。全省1500多个乡镇中,茶园面积达到上万亩的乡镇有200 多个,村寨100 多个。在省内晴隆、普安县等地都相继发现了成规模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在少数民族村落周边。
2 贵州茶文化悠久及民族茶文化特色鲜明
2.1 茶历史文化悠久
贵州茶产业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1980 年在晴隆县发现的世界唯一的茶树种子化石,标志着贵州的茶树历史至少在100万年以上。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茶交易;唐陆羽《茶经》中曾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其味极佳。”其中思州、播州为今贵州铜仁、遵义地区;明清时期,贵州省的茶叶生产进入了辉煌时期,贵州布政司每年上贡茶有20 多种,数量名列全国第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御赐“贡茶碑”至今还立于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关口寨。近代,20 世纪30 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至今完好的保存着中国最早的茶工业化遗址和茶叶机械化生产线。
2.2 民族茶文化特色鲜明
贵州也是多民族聚居的产茶省份, 伴随着茶在饮、药、餐等劳动、生活中的使用,茶与贵州传统的17个世居民族都有结缘,日本著名茶叶学者松下智先生在其著作《茶的起源研究》中记述“茶事的最早利用是中国的苗族”。可见,夷州土著民族(今仡佬、苗、土家等民族)是当年世上较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民族,其茶文化丰富而独具特色,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2.1 以茶为礼 中华民族自古讲求礼仪,所形成的茶礼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日本茶道既来源于中国,民族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吃茶、用茶、敬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固化民族内部的礼仪与规范,形成独具特色民族茶礼文化,在贵州各地主要表现见表1。
2.2.2 以茶为饮 作为传统饮料,茶饮功能与少数民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和民俗民风相结合,形成了贵州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冲泡、熬制,饮茶方法。同时也通过不同的冲饮,形成了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环境下的茶饮功能,见表2。
2.2.3 以茶为食 据唐《茶赋》载,茶乃“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以茶入食在民族地区早已有之,而且很多时候,茶饮、食不分,成为生活的基本过程,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对茶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茶食的康养作用,与当下流行的自然康养理念非常契合,见表3。
2.2.4 以茶为文 以文记茶、以歌颂茶,古已有之,贵州最早的茶文记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华阳国志.巴志》,但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是以歌记茶、颂茶,口口相传,形成不同地区的独特的花灯戏、采茶歌,每每到了采茶季、茶事活动,动听的歌声在山地林间回荡,民族不同歌声不同,见表4。
3 民族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贵州茶产业是贵州经济发展着力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同时民族茶文化丰富,族族有不同,村村有特点。在全域旅游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下,利用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茶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以茶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3.1 发展茶生态文化旅游,促进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