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儿童音乐剧的世界
要说自己和音乐剧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84年4岁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期,祖国刚刚改革开放,电视成为了人民生活中奢侈的日常用品,家里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也成为了电视的受益者,通过电视了解了世界。那时候,看了人生中第一部类似音乐剧的电影《蓝眼睛》。《蓝眼睛》是美国福克斯制作出品,由美国著名的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的。从那之后,我成为秀兰邓波儿的忠实粉丝,她的电影,逢演必看,还央求妈妈在新华书店购买了那时候难得的秀兰邓波儿演唱的歌曲集,没事我就听,她所有的歌全部会唱。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深深地被这种边唱边跳舞边表演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后来由于喜爱舞台表演,大学时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进一步学习舞台歌剧表演,大学毕业在从教多年后,走上舞台主演了几部歌剧,音乐剧——《妈妈咪呀》《拜访森林》《费加罗的婚礼》,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心中一些小小的梦想。
谈起音乐剧,很多人还是不清楚它和歌剧之间的区别和具体的界定,音乐剧其实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如格什温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分,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在19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里,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一些著名的音乐剧适合孩子们观看的如《猫》《悲惨世界》《雾都孤儿》《巴黎圣母院》《歌剧魅影》《音乐之声》《Q大道》《摇滚学校》《matilda》《美女与野兽》《绿野仙踪》《小美人鱼》《小王子》《战马》《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谈起儿童音乐剧的培训的开办,还要感谢来到中国儿童中心工作后的老领导,她提出了新项目创新性。于是,创新两个字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荡,由于自己从小对音乐剧的喜爱,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在2009年北京市场儿童音乐剧培训很少的情况下,我开设了中国儿童中心第一届的少儿音乐剧培训课程。出乎我意料之外,报名异常热烈,开设的几个班在瞬间全部报满,领导问我,你还可以其它时间上课吗?我来帮你找教室,我点头答应。回想那几年周末两天自己真的是挥汗如雨在教室上着大课,虽然辛苦,但是慢慢接受培训的孩子在点滴间的进步激励着我,很多家长问我学习音乐剧的好处是什么。我想,儿童音乐剧是一个融合性、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项目,它对孩子的声乐、表演、台词、舞蹈几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有着丰富的剧情和充满想象力的剧本,有趣的人物关系,好听的音乐,简单幽默的肢体舞蹈,孩子们尽情享受在音乐剧的世界。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孩子表演的基本功逐步建立,在循序渐进的课程中它逐步培养了孩子们的以下能力:
(1)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音乐戏剧发展的根本动力,儿童音乐剧课程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和创作欲望,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2)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儿童音乐剧的表演是要完整地表现一个故事,有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在适当的情况下来理智表现自己的个性,学会团队的协作精神,不能够只突显自己,要在表演中学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