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
    主页 > 期刊导读 >

旅游产业视角的吉林省西部民族特色小镇开发策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要“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目的是促进民族省份与地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当地内生动力与发展能力。民族特色小镇的构建,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具体实践。民族地区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为规划特色小镇打好基础,通过功能与产业的拓展,逐渐聚合小镇形态。

吉林省西部地区相较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比较有限,但有一定开拓空间与潜力,比如著名的“吉林八景”中有两处位于吉林省西部,即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查干湖旅游度假区。两处景区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来看,均与蒙古族文化密切相关,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优势明显,具有民族特色小镇构建的良好基础与条件。

一、吉林省旅游业现状分析

旅游业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属于后发产业,在各产业中所占比重正逐年攀升,作用也日益凸显。特别是2016年以来,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每年均可实现旅游总收入超千亿元。2019年年底,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旅游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打击。因此,现阶段总结与完善相关工作,为吉林省旅游业的全面复苏做好充足的准备。

1.近年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6年,吉林省旅游业进行了各方面调整,重点发展“冰雪旅游”线路,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成为吉林省第四大支柱产业。自2016年起,吉林省旅游业总收入呈现出以每年增收700亿元左右的均速增长,接待人数也以每年2700万人次均衡增长。

图1 2016—2019年吉林省旅游数据统计*图表根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绘制

虽然接待游客人次与总收入均逐年增长,但从增速来看,2016年至2019年的4年间,吉林省接待游客人次下降了5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下降近10个百分点,说明吉林省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正在逐步趋缓。虽然旅游业各方面的增速受当年总体经济形势、人均收入等诸多因素影响,但从某种角度看,吉林省旅游吸引力正在下降。

图2 2016—2019年吉林省旅游增速统计*图表根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绘制

从2018年吉林省各地旅游情况统计表来看[1],吉林省西部地区(包括松原、白城)在全省位于中等偏下的程度。松原地区凭借着品牌与宣传优势,在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均为13个)相同的情况下,旅游人次与收入均超过白城。尤其是查干湖景区,在每年冬捕节的基础之上,逐渐向“全旅游季”过渡,拓展各类项目。

2.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困境与趋势

从2019年国庆期间吉林省旅游市场总体情况来看,省内游客游览人次首次超过了省外游客,吉林省的旅游业“内循环”发展形势日益明显。此间,一日游、周边游、自驾游、乡村游构成了吉林省旅游市场的主体。其中一日游、周边游产品增幅较大;与之伴随的自驾游成为游客主要出行方式,比2018年“同期增长11.42%,达到819.36万人次”;乡村游符合一日游与周边游产品的放松、休闲、亲子等市场需求要素,游客数量已经占到2019年国庆市场的“29.61%,提升3.41个百分点”。[2]

因此,在总体市场趋势有所放缓及特殊时期背景下,吉林省民族特色小镇的旅游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乡村游、文化游为主,突出民族特色以吸引受众,立足地区文化特点,扩大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二、开发民族特色小镇的必要性

民族特色小镇是基于民族文化资源和地方产业优势融合产生的,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民族特色小镇的旅游业,既可以作为主导产业,也可以作为辅助产业,有着灵活机动、可塑性强的特点与优势。尤其是“旅游+”的业态组合,更加提升了小镇的内生动力及创造性。吉林省在2017年发布《关于开展吉林省特色小镇培育的通知》中提出:“要着重突出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业态的特色小镇格局,进而推动我省经济建设,带动特色小镇周边农村经济发展。”[3]在今年公布的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共6个)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18个)中,松原市长山镇、东三家子乡、善友镇新家村、三骏乡西达户村、东三家子乡瓦房村、乌兰图嘎镇大德营子村、白城市向海蒙古族乡红旗村等7个村镇被列入[4],说明吉林西部地区无论在民族特色小镇建设,还是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方面均有挖掘的潜力。

1.有助于城乡融合

民族特色小镇具有旅游开发优势,以旅游业为纽带,可实现城市、乡镇、村屯的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