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
    主页 > 综合新闻 >

史学家雷颐: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不是无知,而

引言:

梁思成曾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泱泱大国,从不存在民族自卑的问题。即便进入近代史,国人们眼睁睁看着国家受到屈辱、濒临险境,仍旧不改从前自负的心态。

究根溯源,还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惯性思维在作祟。然而,随着西方列强逐渐暴露锋利的爪牙,许多人迫于西方先进科技及洋枪大炮的威胁,慢慢生出了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理。


自卑与自负是两种极端的心态,可恰恰并存于近代的社会中,尤其是自负心理,让历史悲剧不断上演,直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史学专家雷颐认为:“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不是无知,而是以无知为荣!”

“以无知为荣”正是一种自大、自负的表现。近代以来的我国究竟经历过多少灾难?深陷过多少文明与野蛮的争斗?在师夷长技的过程中遭受过多少阻碍?

一、天朝上国的意识

由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丝毫不知西方文明正在发展与进步,他们仍沉浸在自己的盛世辉煌之中不可自拔。英国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拥有数不胜数的殖民地。


而当时我国虽已无盛唐时期的繁荣富强,但至少还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周边的小国仍要对清廷俯首称臣及定期朝贡。英国为了迎合资本扩张的需求,急需寻找一个庞大的原料生产地及商品销售地。清王朝就是他们的瓮中之鳖。

因此,英国派遣代表团来清朝谈判与协商,希望达成两国的贸易关系。然而,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与固步自封注定了这场外交以失败告终。先是礼仪方面,清廷方面要求使者必须对乾隆皇帝行使三跪九叩的礼仪。

而使者却认为这般行礼是对英国女王的大不敬,坚持行欧洲礼节,此举在清人眼中便是轻蔑与狂妄。接着是文化与价值观方面,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及启蒙运动的成果已经列入世界前沿,英国人无不为国家的富强而暗自欣喜。


而清王朝仗恃几千年来传下的工艺技术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造业,纷纷对国外的机械零件嗤之以鼻,高傲地鄙夷着任何标新立异的事物。日不落帝国进贡给清廷的马车与火枪被当作垃圾丢弃在角落之中,而天朝上国馈赠给英国的美玉与荷包也被对方认为是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其实,在四轮马车与火枪的背后,隐藏着先进的科技与经济制度,如若清朝统治者能早日发现,扯下落后的遮羞布,对西方的制度取长补短,或许历史将会更改。当外交使者亲眼目睹了清朝的骄傲自大、落后封闭后,他认为:“清朝就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国家,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毫无意义,仅仅是不断重复君主覆灭罢了。”

当英国人自信满满地展现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却被皇家子弟视如敝屣,纷纷认为:“英国人一定是为他们的知识非常自豪才摆出这些机器的。”很显然,英国所带来的启蒙精神并未成功感染清王朝,因为启蒙精神的核心是理性,而天朝恰恰不需要国人保持理性的观念,只需一味盲目地侍奉及忠于君主罢了。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做着万国来朝的美梦,几经辗转与沉浮,这个梦终究还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给打碎了。追根究底,清王朝并不是倒在外国侵略者的火枪大炮下,而是败在愚昧无知、狂妄自大的天朝上国的意识与心态下。

二、偏执的夷夏之防

“夷夏之防”是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天朝上国的观念之所以在中国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有儒家思想做支撑。孔子拥有强烈的“夷夏观”,他认为:“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这句话译为:“文明程度低的国家即便有自己的政体,也远远比不过没有君主统治的华夏。”

“夷狄”指的是野蛮落后、不文明、未开化,不变革的国家。由此可见,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已经深入国人的骨髓,更是扎根于守旧派官员的灵魂。然而,梁启超却对“夷夏之防”不以为然。


他倡导国人不应以国界来判定何为夷狄,何为君子,而应该以“夷狄之行”来界定蛮横的夷狄与正直的君子。正如拉布吕耶尔所说,“根深蒂固的愚昧使人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