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
    主页 > 综合新闻 >

壮乡嘹歌百年传唱,民族文化经典传承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壮族嘹歌,是壮族文化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蕴含着壮族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文化与民俗的结晶,通过双声部演唱,有层次的以诗成歌表达情感,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魅力。


壮族嘹歌发展到当下已有2000年的传承历史,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是一种流传于以广西平果市为中心的右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古老山歌。它主要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

2008年6月7日,壮族嘹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水土一方人,八桂大地生歌魂。作为壮族民歌的一个分支,嘹歌起源于唐代,在明代基本成型。明代诗人邝露曾在《赤雅》里记载过壮族群众欢唱嘹歌的习俗。

解衣结带相赠以去

相得则唱和竟日,

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

歌唱为乐。

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

余则三三五五,





嘹歌发展史:

随着原始宗教的不断发展,壮族先民将其祝词和咒语根据当地的特殊的语言语法关系,演变成为了壮族的古代歌谣,由于没有文字,古代歌谣几乎都靠口口相传沿袭下来。

清朝初期,随着商业贸易的往来,外来音乐文化随之传入,文化的交流使得壮族地区音乐发展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大好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滋生了壮族嘹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及至清朝康熙年间,清中期道光十年(1820年),司官王言纪在编撰的《白山司志》中就有写道:“亲友围坐饮酒、唱土歌达旦”(“土歌”即嘹歌)、“男歌女唱,赠带授巾”“鼓声阴阳,歌声幽咽”等关于嘹歌的内容,嘹歌的社会文化地位在当时已逐渐的凸显出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一体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推动下,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给壮族嘹歌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003年以来,在百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色文化名市”的号召下,平果市委、市政府从继承、弘扬本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角度出发,开始了着手了“平果嘹歌”的文化建设工作。时至今日,在壮族人民群众的自发组织及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壮族嘹歌在现代文化传承的多元性特征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开创了集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传承方式于一体的繁荣局面。

壮族嘹歌的分布地区、歌手唱歌和抄歌的习惯,壮族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


其中《日歌》又分为《三月歌》《献歌》两套长歌和《建月歌》《盘问歌》《对对歌》三个短歌;《夜歌》由《大路歌》《贼歌》(即《唱离乱》)《建房歌》三套长歌和《入寨歌》《家穷歌》《穿黑歌》《打十闸》《赞村歌》《惜别歌》六个短歌组成。《散歌》是各种生活的写照,如《十年天旱歌》讲的是灾情,《丰收歌》讲的是风调雨顺、向往太平生活,《二十四季节歌》讲的是农事活动等。从而呈现出壮族嘹歌题材丰富的特色。

这些组合在音乐、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尝试对嘹歌进行包装与创新,积极将嘹歌文化推向现代化舞台,多次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海世博会、北京传统音乐节上登台;多次走进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多次参加全国性、世界性的民歌大赛并获奖。


2019年平果市壮族嘹歌文化代表团到泰国开展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友谊

壮族嘹歌中最有震撼力的是《欢贼》即《兵歌》。《欢贼》运用抒情手法来叙事记情,描写一对经过试歌的恋人,正赶圩进店、备礼完婚,不料风云突变,烽烟四起,土官奉命征兵出战。热恋中的男主人翁,离肠寸断,忍痛出征。在苦雨连绵的深山峡谷中,投入激烈的战斗,伤亡惨重,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土官突然奉命罢兵息战,缴械还乡。路上无粮无饷,米珠薪桂,为活命卖去身上衣,最后靠野菜充饥。回到家乡之后,经过一番寻访、试探和解释,这对被战祸拆散的恋人,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跳墙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