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世界各民族餐具的选用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常把筷子作为一个代表民族文化的符号,筷子主要产自中原汉族地区,其他地区的民族是用不同的用餐方式,用餐工具的选用与该民族的饮食文化和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均是息息相关的。

《韩非子·喻老》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按先秦时候说法,商纣王开始就用筷子,而且是象牙筷子。但有人表示怀疑中原是否有大象,而且长期在考古中没有筷子实物佐证,在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古代汉灶中发现筷子的浮雕,算是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筷子。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说明民间的筷子说法还没有被正式认可。《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看来在清朝是混称阶段。

筷子的说法可能是北方民族的称呼,汉语本没有这个词,汉语长期使用箸”来指筷子,目前保留的与筷子有关的成语也全是用箸”,如品箸留声。筷子的称呼可能来自北方民族,因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而筷子的称呼才开始取代“箸”。据有人统计,至今东南沿海(台州、温州、厦门、漳州、泉州、福州、潮州)一带还保存了“箸”的说法。如属于闽南话的潮州话用“箸”,稍北的同属广东省的梅州客家话里已经是“筷”、“箸”并用,江西省境内的赣语区(南昌)以北的地区,则全部使用筷子称呼,这说明筷子称呼是从北向南流传的。


中原筷子使用主要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这些地区汉文化圈。这三个国家与中原农耕文化相同,虽有大面积沿海,但还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饮食以农作物为主,饮食文化相近,所以选用餐具与中原相同,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各国根据自身饮食习惯有所改良。比如我去日本,就当地人介绍日本筷子特点是细长,而且用于夹取食物的一边比较尖,这样方面夹生鱼片。

泰国等就不属于汉文化圈,泰国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子跟叉子,刀类是对肉类的切个,泰国早期饮食习惯也是肉类比较少,所以一般没有刀子。


印度人传统“手抓饭”,用手来拿取食物,比较有代表性,洗干净手后,可以自由用餐。印度规矩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但印度人现在到外边餐厅用餐,都是用刀叉吃饭,只是私下非正式场合才用传统的手抓饭。

非洲用餐,一般是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 ,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当然现代的非洲,使用刀叉已经非常普遍。

现代美洲人和欧洲人一样,用餐都是用刀叉,包括美洲的土著人也是用刀叉。要说欧洲人到美洲之前,类似印度和非洲,用手抓吃饭。但居住北极圈的土著人和居住亚洲北极圈的土著人一样,是吃大类鱼类食物,是用刀子来吃。


西方是使用刀叉餐具,是不使用筷子的民族最具有代表性餐具,因近代西方文化流行,刀叉餐具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流行,刀叉勺这些餐具比筷子更适合对肉类、鱼类的进食,没有发明自己餐具的民族,现代大多是选用西方的餐具刀叉勺。

筷子是农耕民族文化的产物,主要使用夹植物蔬菜等,但北方民族包括蒙古草原民族和满洲渔猎民族,北方民族食用肉类比较多,所以蒙古人和满洲人传统的餐具是解食刀,蒙古人传统饮食一牛羊肉为主,所以要大量使用刀,喝马奶、酸奶子等直接用碗或勺。传统蒙古餐没有米面,所以不用筷子。但一些蒙古部落引入筷子,是作为舞蹈的道具,就是蒙古舞中著名的筷子舞。


满洲人比较善于学习和融合各种文化,满洲人有渔猎经济,后也发展有一部分农耕,所以餐具就由单一的刀子变革为筷子和解食刀一起放刀鞘里,为一套餐具,并要求随身携带,实行分餐制度,一起用餐的时候,就各自拿自己的随身携带的餐具。皇帝有时候会赐宴席,见到有的满洲人没有随时携带餐具,就要申斥,要求务必保持满洲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