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一张纸的民族担当——解码华泰集团高质量发展

华泰集团年产70万吨铜版纸生产线。记者 李明 报道

本报记者 代玲玲 贾瑞君 李明

一张纸,承古载今,传承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载动着创新创造的现代文化,可以用来赋诗绘画,也可以撬动一个巨大产业。

当今世界造纸行业,李建华和华泰集团,早已成为标志性的存在。

45年间,从一个用二手设备起家的乡镇造纸厂,到如今造纸行业的国内领军企业;从一个小车间开始,到与世界造纸巨头鼎足而立,华泰走出了一条民族企业发愤图强、自主创新之路。走进华泰,梳理其崛起路径,以此可作为观察山东经济韧性、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由此可窥见一家传统工业企业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担当与作为。

政治担当——

振兴民族纸业,为中国新闻纸赢得世界话语权

在华泰集团陈列室中,一张照片将人们带回到改革开放前夕。

照片中,20岁刚冒头的李建华站在简陋甚至有些凋敝的厂房前踌躇满志,那时华泰造纸的前身广饶大王造纸厂刚刚建成。45年后抚今追昔,华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建华感慨良多,如今华泰已是世界新闻纸行业的领跑者。

“企业营销没有国界,但是企业家有祖国。如果没有党和国家好的政策、没有时代创造的机遇,就不会有今天的华泰。”谈及企业的发展,李建华言语中充满感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份责任,华泰一直扛在肩上。

1999年,当时在国内已小有名气的华泰纸业开始调整企业战略,将目光投向了国内新闻纸市场。彼时,中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最紧急的时候,很多报社印刷厂的新闻纸库存只能维持两三天。

偶然的机会,李建华了解到,德国汉德公司有一台正在运行的16万吨新闻纸机准备转让,他便立刻带人前去考察。然而,初次见面,李建华一行就遭到了“冷遇”——接待他们的汉德公司副总裁连屁股都没抬一下。“德国人这样傲慢,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买不起、也使用不好更管理不好如此高档的造纸设备。”

为了给中国纸业争一口气,经过7轮艰苦谈判,估值16亿元的设备,最终被华泰用4.5亿元拿下。但二手设备不是“交钥匙工程”,华泰人硬是一个零件一颗螺丝地把纸机全部拆运回国内,并一次拼装完毕,一次投运成功。两年后,站在华泰生产线旁,看着从每分钟1200多米车速的纸机上抄出来的新闻纸,那位当年不理李建华的汉德公司副总裁由衷赞叹:“你改变了我对中国企业的看法。”

接下来,华泰又一口气投资100多亿元,增上10多条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一举登上全球新闻纸企业龙头地位,成功占据国内省级以上党报70%的市场,成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大报首选品牌,结束了中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进口的纸机,一个比一个先进。但李建华不单纯依赖设备,他带领华泰坚持自主创新,把部分新闻纸机改造升级转产高端文化纸、高端包装纸、特种纸。因为品质高,华泰的文化纸中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大系列辅导用书等重大主题出版物的专项用纸,并独家中标2021年《求是》杂志专用纸采购项目。

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华泰不忘对民族纸业的责任,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汶川地震时,铁路不通,灾区新闻纸面临断供风险,华泰不惜代价长途汽运送去新闻纸,保证了成都日报等多家灾区党报的正常出报。2020年以来,纸张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华泰不讲价钱,优先、足额、及时保障了党的十九大系列辅导用书等政治读物用纸供应,党建读物出版社为此专门发来感谢信。

特别是近两年,面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受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限废政策等影响,造纸行业正在经历原材料价格暴涨与短缺的双重考验,其他新闻纸厂纷纷转产、停产,但华泰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稳健经营、保供稳价,扶持下游产业的发展。

“只要国家需要,只要党报需要,我们的新闻纸生产就会坚持到最后!”为保证新闻纸供应,把新闻纸这类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的话语权牢牢握在国产纸企业手中,华泰义不容辞地扛起政治担当,宁可亏损也要保留年产新闻纸110万吨的市场供应量,确保国产新闻纸的市场份额和国际话语权,保证纸媒尤其是党报,不被进口新闻纸卡脖子。

产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