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在民族药通往世界的路
12月9日,朱兆云在办公室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新华社昆明12月30日电(记者 严勇)在堆满文献和材料的一张办公桌前,67岁的朱兆云极其专注,正在对一款名为“全三七片”的新药进行适应症分析。外面工地在施工,嘈杂声也没能让她分心。
“这款新药有望在明年拿到临床批文,意味着它离市场化又近了一步。”朱兆云现任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民族药推向世界。“以往我们利用的都是三七的根,这一次它的地上部分也被有效提取出来。”她说。
三七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云南是主产区,朱兆云跟它打交道已有多年。2017年春节,结合当前医学需要,朱兆云确定将其作为新药研发对象。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朱兆云减少了外出,将更多时间用在三七的临床方案设计上。此时正是新药研发的关键节点,她和团队丝毫不敢耽误。就连吃饭,这位老人都是在成堆的材料前匆忙解决。
这是朱兆云30多年来致力于民族药传承与开发的一个缩影。正如她所说:“中药民族药中蕴藏很多好东西,但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出来,很可惜。这也是我和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朱兆云(右)在基层开展民族医药调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供图)
朱兆云出生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个中药世家,自幼便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1978年,她考入云南省中医学院,四年后被分配到大理制药厂工作,随后还带队组织了大理全州的中药资源调查。
“野外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此前从来没见过的中药材。”朱兆云回忆。从这时起,立志要将民族药开发推广出来的梦想,在她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1999年,45岁的朱兆云出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刚到这里时,眼前的一切让她有些傻眼。院子里杂草丛生,更为糟糕的是,职工对前途缺乏信心,很多工作处于搁置状态。“没有几样仪器设备,正常的科研工作无法开展。”朱兆云回忆。
“必须加大新药研发力度!”朱兆云决心在科研上破局。为此,她积极争取科研经费,组建团队,启动一度搁置的民族药资源调查。当时,彝族群众对跌打损伤等疾病的独特治疗经验吸引了朱兆云的注意。她一头扎进研究里,对比成百上千个处方,反复推敲琢磨,还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昆明城的各大中药铺。
最终,经系统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后,朱兆云以第一发明人创制了痛舒胶囊等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2018年6月,痛舒胶囊还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开展II期临床研究。
“这是我国首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朱兆云说,我们的民族药也是可以走向世界的。这款新药就是一个有力例证。
寒来暑往,在朱兆云带领下,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2年,她领衔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朱兆云(前)带领团队成员在野外调研(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供图)
此外,朱兆云还组织开展资源调研,主编《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6部22卷,共计1191万字,鉴定确证收载4392种药物。同事符德欢说,野外调查工作中,收集和制作标本是前提条件,为了准确鉴定出一种药物并确定其分布地,必须要在它开花挂果的时候去寻找,时机稍纵即逝。“有一年跟着朱老师去保山做野外调查,由于双腿肿胀,她只是做了简单处理就继续赶路。那一年,老人家60岁。”他说。
多年来,在朱兆云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藏在山间、鲜有人知的民族药,被开发成经国家批准的新药,造福万千病患。
“她对科研工作极其严苛,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回忆多年来一起共事的经历,现任云南白药集团药品事业部首席医学官的王京昆说。
今年11月,朱兆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莫大荣誉,也是对民族药研发工作的肯定。但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新起点,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努力,开发出更为优质的云药,造福广大社会。”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