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青年,用行动改变世界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百年风云变幻,青年始终是改变国家、民族乃至世界最积极蓬勃的力量。今日青年,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见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享受技术变革的成果,也直面社会发展的难题。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全球各个角落,总有一群胸怀社会、着眼未来的青年,分享知识技能,散播向上、向美、向善的理念,敢于梦想、敏而实践,用行动一点一滴地改变世界。
教育扶贫
在洋溢热带海岛风情的马来西亚沙巴州,由一群大学生和志愿者组成的“婆罗洲团结组织”发起开办了三所渔村学校,为乡村儿童及妇女开展扫盲扶贫。
社会学在读博士生娜琪芭·阿兹曼告诉新华社记者,当地渔村有不少儿童因为种种原因尚未获得合法身份,未能接受公立教育,但这些孩子应当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018年以来,她和“婆罗洲团结组织”的同伴一起教授基础的读、写、算,以及烹饪、种植、绘画等技能,帮助孩子们获得一技之长,继而有机会实现经济独立。
4月12日,在马来西亚沙巴州仙本那,“婆罗洲团结组织”的学生志愿者为受火灾影响的儿童发放食物。(受访者提供)
学校现有150名学生。过去两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每年仍有12人毕业。
娜琪芭认为,“扶贫先扶智”这句话在各国一样通用。几年扫盲教育开展下来,改变在一点点发生。一些学生毕业后回到学校,帮助教授刚入学的孩子;还有一些学生把街上遇到的流浪儿童带到学校接受教育。
“教育是一种变革工具,是消除贫困之路,是促进经济之路,是推动进步之路。”娜琪芭说。
技术赋能
尼泊尔缺电,农村地区用电更困难。学电子工程出身的萨迪克希娅·阿里亚尔和同伴创立公益企业“喜马拉雅创新”,通过推广太阳能发电帮助扶贫。
扶贫对象主要是年轻的乡村妇女。她们的丈夫大多在国外打工,她们既要打理农活,又要照顾家中老小。萨迪克希娅说,“喜马拉雅创新”开展的项目使她们有机会学习、使用太阳能,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更高效地从事生产。她们的孩子也能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学习。
4月22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喜马拉雅创新”共同创始人萨迪克希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喜马拉雅创新”同地方政府合作,与社区民众商讨最合适的发展模式,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赋予他们决定发展进程的权利。
改造乡村并不容易,但那些年轻女性的热忱给了萨迪克希娅力量和信心。她说:“哪怕只是些许努力,也能促进改变。”去年,这一项目获得联合国“妇女企业振兴基金”的扶助。
萨迪克希娅还准备搭建电商平台,把农村产品卖到城市,以期播下数字经济的种子。她告诉记者,希望从中国电商学习能够改进服务的创新技术。
创业向善
清洁低碳,在乡村需要一块太阳能板,在城市则可以从“不浪费食物”做起。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的“95后”柳济琛相信,改变消费方式,也能改变世界。
一次偶然的就餐,让柳济琛萌生休学创业的灵感。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他和团队成员研发“光盘打卡”小程序,鼓励人们在光盘后拍照,积累“正能量积分”,兑换公益商品。“光盘打卡”小程序目前已有遍布全国高校、企事业单位的900万用户。
这是2020年10月5日在位于重庆来福士的一家老火锅餐厅拍摄的“光盘行动”宣传标语。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2020年,柳济琛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今年,“光盘打卡”入选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孵化器,获得来自联合国体系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柳济琛希望提供标准化、开源的技术运营解决方案,帮助更多国家制止食物浪费。他还计划建立一个绿色生活及消费的回馈机制,鼓励衣食住行的低碳行为。
柳济琛说,技术创业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也是倡导正能量、践行新风尚的方式。“商业向善、科技向善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这样的大背景下,会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改变自己
强健体魄、阳光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前提,墨西哥跳水名将罗梅尔·帕切科对此有切身体会。
他说,学会“克服恐惧”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每天站上10米跳台边缘,就要克服巨大心理压力,这也让我学会以不同方式看待生活,让我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