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传承和保护一样都不能
撒拉族篱笆楼内部。人民网 况玉摄
“优秀的文化遗产必须要抢救,撒拉族篱笆楼必须要保护。撒拉族篱笆楼是最具特色、最具民族性、最具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不能忽视和丢弃。”73岁的马进明激动地说。
“现在你们看到的篱笆楼,是按照我的家复原过来的。那时候,除了配合积石峡水库的修建,还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能让它被破坏,更不能让它随着时间消逝。”作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这种特殊而神圣的使命,时刻激励着马进明。
撒拉族篱笆楼,始建于明代,楼座建筑为中国传统的庭院建筑形式,主要以木构架、石砌、篱笆混做做法组建,与位于海东市循化县的西路红军革命遗址和撒拉族古清真寺建筑群,并列为三大撒拉族古建筑文化珍宝。现已成为研究撒拉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资料,具有可贵的民俗学、建筑学和文化旅游价值。
马进明讲解撒拉族篱笆楼的构造。人民网 况玉摄
1949年11月出生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村的马进明,从1990年起学习、深造、研究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19年。2009年退休至今,集中精力专心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撒拉族篱笆楼及其营造技艺,在保护与传承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方面,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2009年5月国家文化部授予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据介绍,退休后的马进明主动承担起传承人的责任,协助循化县文化部门,制定撒拉族篱笆楼搬迁方案,同时,先后举办两届培训班,重点培养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传承人,截至目前,马进明的5个徒弟已经能够独立承接撒拉族篱笆楼修复、修建项目。“我教他们是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有自己的智慧,一边传承一边创新,一起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撒拉族篱笆楼外墙。人民网 况玉摄
撒拉族篱笆楼经拆建改修,从20世纪60年代的100多户锐减到21世纪初的14户,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复修保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撒拉族篱笆楼建筑濒临绝迹,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复原后的撒拉族篱笆楼。人民网 况玉摄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