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
    主页 > 综合新闻 >

随时代之风再起舞 彰民族气韵向世界——中国动

能够引发观众高度认同的独特形象、原创IP仍然缺乏,从形象到品牌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品质监管与版权保护不够健全,对积极向上的内容导向重视不够,影响了动画产业的生态健康;产业链条头部效应与长尾效应相互脱节,无法及时满足高涨的动画周边消费热情。

一名小朋友在江苏苏州邮政局展示《动画—哪吒闹海》特种邮票。王建康摄/光明图片

眺望:壮大原创IP、延展产业链条、繁荣模态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动画创新力量不断涌入,生产模式持续优化,衍生业态推陈出新。据中国动画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分析,2023年我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将达到5亿人。新时代新格局中的中国动画,正呈现强劲的产业发展力和鲜明的艺术原创力。

创新模式、优化结构,促进动画消费市场“升级换代”。微观数据显示,动画产品消费者购买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依赖电商个人、企业店铺平台,且消费内容多为影像产品的付费会员和少数周边产品,市场消费潜能尚未充分释放。计算分析不同领域动画产品消费强度可以发现:消费者经常光顾的领域,其动画产品消费强度低,对整体动画产品消费所作贡献也越低;教育、文艺和零售消费领域的消费强度更高,消费者在这些领域产生的消费贡献也更大。因此,通过动画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拉动动画产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使我国动画消费市场更有活力。

Z世代是动画衍生品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并非更“在意价格”,而更“在意付出价格后得到了什么”,即重视价值属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消费,主动购买心仪的产品。例如,71.43%的受访Z世代人群会在视频网站订阅番剧,48.98%的受访Z世代人群会购买单行本漫画、画集、动画BD/DVD或原声带CD等。

记忆:不同年龄群体脑海里的中国动画

启航出海,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动画与世界动画的萌发几乎同步,并在上世纪迎来首个辉煌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多部作品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奥斯卡国际电影节、伦敦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摘获奖项。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大潮和国外商业动画的冲击使中国动画经历了产业化转型的阵痛,在艺术与商业、传统与潮流、民族与世界的权衡中不断求索。在与全球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动画通过《熊猫和小鼹鼠》《未来机器城》等作品的中外联合制作探索着国际化发展的突破路径,2019年登陆32个国家及地区的腾讯国际版则尝试以平台推广模式开辟海外动漫新市场。

在调研中,大多数受访者不仅关注优秀的动画作品,而且非常关心国产动画的整体品质与产业实力。他们普遍认为,虽然国产动画近年来发展势头可喜,取得了亮眼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政策引航,民族动画再绽时代光芒。近年来,为提升中国动画产业效益,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关于动漫产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化文化产业创新环境;《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9条措施》促进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孵化原创精品……中国动画在政策引航下渐入佳境。

调研发现,出生于不同年代的Z世代(一般指1995-2009年间出生)、Y世代(一般指1980-1994年间出生)、X世代(一般指1965-1979年间出生)对中国动画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记忆与期待:

“干杯,永远的经典!”“百看不厌,太真实了”“有代入感,有年代感”……X世代是遵从亲身体验、富有情怀担当、追求实事求是的动画受众人群。他们虽不像Y世代人群那样活跃于现实消费场景,也不像Z世代人群那样热衷于在网络世界尽抒己见,并且对于动画的接受度不如X世代和Y世代高,但因拥有成熟的个人价值体系而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态度。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光明调查》。

佳作涌现,国潮动画IP矩阵初显。制作能力的提升、美学风格的确立、产业模式的成熟等因素推动中国动画再度崛起,重振市场消费信心。2015年起,中国动画好片频出、百花齐放,《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缘起》等电影一经上映便引爆话题,成为现象级作品。中国神话经典则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宏大的宇宙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内核的国漫宇宙雏形正不断形成、延展,这一IP体系被国人寄予厚望,其概念创新所营造的想象图景备受期待。